“大讲堂”算得上凤凰一档老品牌的节目了,开讲近六年来,有两百多位学者登堂入室,发表观点,阐述思想,也获得各界的好评。但像这次花费五集的篇幅,如此大规模地讲述人物,“大讲堂”还是第一次,所以录完晚清人物的最后一期慈禧之后,有位观众问我们:“大讲堂”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讲晚清人物?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他这突然一问,仿佛“当头棒呵”,我们也就突然顿悟,但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反问自己,是啊,在这个时候,在许多关心中国改革的人都在反思改革的时候,“大讲堂”讲“晚清人物”,究竟是为什么?有没有更深远更深刻的意义呢?
主持人:谢谢陆先生今天就《中医的传统和出路》给我们进行的演讲。其实关于中医呢,现在有很多的朋友都特别地关心,所以今天我们也收集到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他说他也经常会去中医院看病,这是过去啊,他说但是每次走进中医院呢,却发现这些中医院一样让他去做各种各样西医药做的那些检查,而且呢给他开出来的这些药呢也常常都是西药,所以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中医院是不是披着西医院,啊,这个中医院是披着中医院外衣的西医院,说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是我觉得好像也有点道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问您,还有什么必要去看中医。
陆:在美国在韩国,你是中医,你就是中医,你就是开中药方子,你不能用西药,我们在德国有个中医院,巴伐利亚州,十几年了,那我就开中药,对吧。就是说能不能西医,就不要用中药,中医不要用西药,有人建议过,但是由于西医处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中医要被批评,说你不懂病嘛,所以就学了西医了。但是学了西医以后呢,再加上社会上对西医的认可,对中医不理解
陆:《中医的传统与出路》这个题目,社会上非常关注,或者说中医本来是什么传统,本来面目是什么。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我大胆说一句,百年来,实际上我们中医的传统面貌是被扭曲了,被扭曲了,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恕我直言。所以我想对《中医的传统与出路》,我换一个题目来回答,叫中医是怎么大难不死的,是不是比较现实一点?百年来我们遭受了什么大难呢?最早就是1912年我们定大学的教程的时候,就把中医排斥出教育系统之外,就包括我们的北大。然后大家请愿,告到教育部,当时教育部长叫汪大燮,就是决心废止中医,不用中药,这是教育界头一个向中医开刀。1929年,南京政府,刚才我说1912年是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居然通过了一个《废止中医案》,从行政上废除中医。那么为什么两届政府对中医都要这么下狠心呢?理由,中医不科学。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命题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梁启超当时提个问题,就是说中医“尽能愈病”,尽管你治好病,但是没有人能
中医的传统和出路
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去年,韩剧《大长今》热播的一个出人意料的效果是,重新掀起了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术,尽管中医即便在今天仍在创造这又一个医学奇迹,尽管中医被西方人称为“第五大发明”,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被中医救治、滋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它却越来越陌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医被边缘化了。那么,什么是中医的传统是什么、它的出路在哪里?
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先生。欢迎您,陆先生。
晚清人物系列讲座已经全部录制完成,已进入后期制作,《世纪大讲堂》栏目从4月的第一周开始,一连5周推出晚清系列讲座。具体安排如下:
一:4月1日下午2:20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
晚清人物之——曾国藩
演讲嘉宾:王澧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参与主持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曾纪泽日记》、《曾国藩家训》、《曾氏三代家书》、《曾国藩诗文集》,先后当选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会理事、太平天国研究会理事和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
内容简要:
曾国藩,一个穷山僻壤的农家子弟,最终能封侯拜相,位极晚清重臣和权倾朝野的人物,是如何的立功、立业、立德;
而曾国藩的个人魅力与时代背景的又有什么特殊关系.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动荡、变化的晚清政局又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期嘉宾王澧华教授,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为您寻找答案。
二:4月8日下午2:20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
晚清
王太元:那么第三个呢,它直接影响到、妨碍了就是叫“企业自主经营”。1994年当时北京市在搞什么,叫做是优化劳动组合。比如说我们在座诸位太多了,我们只要一半人听课,你们就得下岗。这就是优化劳动组合嘛!优化以后我的工资提高了,我的劳动积极性高了,因此我效果好吧。但是,优化一个月,北京市委就下令,任何企业优化劳动组合,注意啊,不能把你的人赶出厂门,必须自我消化。北大如果只要四分之一的学生,我让北大自我消化,北大怎么消化?大家都喝大锅饭都喝稀粥,他赶不出,为什么?如果赶出来,市政府就得承担,如果市政府承担不了,他往哪去,他就得搞群体性事件,信访
去年八月,我在央视《艺术人生》做抗战特别节目时,陪美女制片人王峥去纪录片“大腿”(四川人称“大腕儿”为“大腿”)陈晓卿处要点想法和资料,结果意外读到“凤凰卫视”刘春老师的一篇美文,题目叫做《诗歌一般的美丽与凄凉》,说的是纪录片的事,是八十年代的诗人在九十年代大多成了纪录片的爱好者或制作者,说到我所钟爱的——北岛、里尔克、狄兰托玛斯、帕斯捷尔纳克,我像突然遭遇电击,记忆中的无数碎片如同秋日落叶般慢慢漂浮起来,在那以后的许多天里,每每想到这些文字,这份“美丽与凄凉”,心中就感觉无比凉爽,快意。
刘春老师是我见到的电视人中不多的几个有文化抱负和诗意追求的。这印象来自于他在众多策划会上精准而节奏快速的谈话,来自于他对周遭环境和人物近乎精准的判断,来自于他的责任感和尖锐。他常常使我想起二十世纪初法国象征主义“大腿”(“
《从安全文化的角度看矿难》这期节目,现场录制的时候,罗云教授出示了一幅“百万吨煤死亡率对照图表”。播出时,这幅图表,被剪掉了。被剪掉的图表将印度、美国、俄罗斯、中国百万吨煤死亡率做了形象的比较,最低的是美国,百万吨煤死亡率只有0.03,最高的是中国,百万吨煤死亡率高达0.1,比美国高出了一百多倍。当然,很多人会认为,美国技术水平高,所以,百万吨煤的死亡率低。但罗教授一开始就讲:中国的采煤技术,与美国相比,差别并不大。那么,差别大的是什么呢?罗教授认为:是我们的文化里,欠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