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十二年至建安十三年,刘备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有关内容清晰表明:三顾茅庐之处绝对不会是宛城周边地区。

- 首先,看《隆中对》对当时荆州现实形势的分析。
《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荆州北据汉、沔”表明:当时荆州只能依托汉江构筑防线防备北部曹操的进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年春正月......(曹操)公乃引兵还舞阴,(张)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三国志•先主传》建安六年“(曹操)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干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三国志•先主传》也记载“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从建安二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前,刘表的北方防线一直在向南部的汉江退缩。先从南阳郡北部的穰城退到中部的新野,再从新野退到南部汉江岸边的樊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郡楼将其名王来贺。十三年春正月,(曹操)公还邺作玄武池。”
曹操是在建安十二年底到建安十三年初“方定河北”的,而此时刘备就已经屯于樊城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世所公认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二年冬到建安十三年上半年。而在这段时间里,荆州形势已发生变化,刘备驻屯地已从徐庶推荐诸葛亮时的新野,南移到作《隆中对》时的樊城。《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世语也明确记载:“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
以上荆州的形势都在《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一句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期间,刘备在迫于北方压力下,从屯新野退到屯樊城,只能“据汉、沔”而守。
这也清晰的告诉我们,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南阳郡北部的宛城显然早就不在荆州的控制之下,否则无法解释“荆州北据汉、沔”啊!

- 其次,看《隆中对》中对未来战略的部分规划。
《隆中对》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其中“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一句再次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否则为何要向宛城进军?
我们都知道任何未来计划都是立足于当前实际制定的。因此《隆中对》中“跨有荆、益”自然也是在当时实际情况下只能“北据汉、沔”的荆州。
若“荆州北据汉、沔”时仍控制宛城,那么依据这个实际“跨有荆、益”自然也包括宛城。那么此时“天下有变”“将荆州之军”自然也包括宛城之军才对。宛城之军还要向自已正在驻守的宛城再发动进攻吗?这岂不是天下最滑稽、最搞笑的笑话吗?
所以,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只有宛城并不在荆州的控制范围内才符合“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逻辑。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就可以知道,《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和“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都证明了宛城当时在曹操手里,不在荆州控制范围内。
诸葛亮通过《隆中对》清晰明白的告诉大家:三顾茅庐所在地不在当时属于曹操控制下的宛城地区。